灾难面前,人类渺小却又伟大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
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遭遇罕见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千万级人口城市的郑州,一夜之间被大雨淹没。从暴雨,变成内涝,变成洪灾。截止本文发布,据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南洪灾已经造成30多人死亡,7人失联,300多万人受灾。
危难关头,有人挺身而出,冒雨守护,有人汇聚微光,风雨同行。感谢那些奋不顾身的人民子弟兵,感谢在危难关头仍然让弱者优先的中华儿女,感谢那些四面八方“与子同袍”的捐赠者、祈福者。感谢我们自己,不抛弃,不放弃。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虽渺小,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的伟大,也无可估量。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旷世暴雨”,不仅牵动了全中国的心,所有爱心不断向河南省汇聚,也让城市的防洪设施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
灾难过后,我们需要砥砺前行
暴雨是我国多发的一种灾害天气, 而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更是会对城市的经济、居民安全等有直接而严重的影响。但类似这次这样大的内涝洪灾,我国已经多年没有听到报道了,也很少听说大城市受灾如此严重。因为国家近几年一直在推行“海绵城市”建设。 2016年5月,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其中,郑州、许昌、濮阳、焦作等8个城市作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进行探索和试点带动,相继发布《河南省海绵型绿地建设技术指南》《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技术标准》等。
但,为什么一场大雨,让曾经入选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的“大海绵”——郑州市,仍然成为了一片“城中海”?
因为,海绵城市项目并不完全等于城市防洪工程。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在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说的更形象生动一些,通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因地制宜规划蓄水池或雨水桶等雨水收集设施,把整座城市变成一块下雨时“吸水”,干旱时“出水”的海绵,既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又能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而解决城市洪灾问题,单单靠海绵城市蓄水的办法是不够的。
还需要通过引排水的方式来解决。要将城市降雨,通过地下管廊导游到更低洼的河道内,保证城市内涝的水位能够正常排得出去,为城市在地下空间,建设一个巨大的安全“地下引流隧道”。再结合海绵城市的积雨蓄水功能,我们的城市才能在各种风雨飘摇中,健康又绿色的发展。 而通过地下管廊解决城市内涝的经验,做的较为优秀的,是日本东京。
城市更健康的未来,会不断“向下看”
流经东京都的大小河流共有107条,其中有46条流经东京23区(一般意义上的东京),为了应对突发暴雨河水猛涨,东京都建设局在11条河流附近建设了25个总容量约有200万立方米的调节池,有的建在地下,有的利用河流附近的低地公园,在突发暴雨河流涨水时可以将河水分流到地下调节池或者附近作为调节池的公园中。(信息源自2016年,新华网新闻报道) 为了让这个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也最经常遭受台风、暴雨骚扰的国际大都市,能在每年大量的雨水中,安稳地发展,东京在地下造了个能装进自由女神像的地下排水空间。容量,决定了它负担的一切。
东京优秀的地下排水系统的原理并不复杂,通过巨大的蓄水设备(多个深约 70 米的筒仓)和巨大的引流隧道,将超大的城市降雨重新引流回大海。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直接上网围观,谈不上是叹为观止,但也是做到了“滴水不漏”。 我国也有优秀的城市地下防洪工程。 2012年,香港花费34亿,修了一条长11公里、深埋地下的“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这条隧道从港岛大坑一路修到了数码港,有34个进水口,长度不亚于港岛线。它排水量每秒135立方米,相当于18秒注满一个奥运游泳池,可以应付香港50年一遇的暴雨。
但一条隧道显然不够。
香港又修了荃湾和荔枝角两条排雨隧道,能抵御200年一遇的暴雨。荔枝角隧道3.7公里,深入地下40多米,有6个进水口,可以保护市区30多万人,像荔枝角、长沙湾、深水埗这种人口密集的地方,此后都很少发生积水了。
香港打造了一个“地下世界”,有效阻挡了未来暴雨对城市侵袭的脚步。
不仅是国际化的城市和城市化的现代,就是在古代,优秀的“地下防涝”思维,也是留下了一地的“历史奇迹”。 现存的赣州古城,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
除了具有寿春古城的防洪特点,赣州有自己独特的排水系统——福寿沟。
宋熙宁年间,官员刘彝任知州,得知赣州城屡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随即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历经近千年,福寿沟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它的排水功能。矩形断面,砖石砌垒,宽90厘米,高180厘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的的各个角落,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把城内、城外的几十口池塘相连。即增加城市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又可利用于池塘养鱼、淤泥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
不仅如此,为防止洪水倒灌,赣州还造有12个水窗,水窗结构与寿春的月坝相似。水窗也有类似东京的调节池,整体控制调节城内的水量。
2010年6月21日,又是暴雨泛滥,赣州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而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
福寿沟饱含着古人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无论暴雨洪水如何泛滥,赣州城里的人们依然生活如常,井然有序。 时代在变,但城市建设服务于居民生活的本质不会变。
城市地下空间,随着人口、环境各类负面问题的严峻化,逐渐成为了城市建设未来发展,不断被提及被讨论的课题。
有科学家预言 "21 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
可见地下空间的价值,远远不局限于“防洪防涝”。
它的范围很广,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军事,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作为一种新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它会是未来全球城市空间开发的主要趋势。
只要城市现代化发展不停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就永不会止步。科技带来的更多的精彩,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打破地域的局限。未来,向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