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城市中错落斑驳的小文物古建住宅,虽不如浑厚庞大的历史艺术建筑群来的磅礴深刻,却也因为一草一木沾染了生动的烟火气息,给了我们更多回味“名人”的线索,而显得珍贵和有趣。
青岛观象二路的7号小洋楼,就是这样一座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小文物老建筑”。
建于民国19年(1930年)的观象二路7号小洋楼,背靠圣保罗教堂,南望观象山。曾是芮麟及其妻子黄哲渊的故居。
芮麟是一位对中国现代山水文学创作贡献极大的文化名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林语堂、赵景深等人齐名。
三面围墙的小楼里,从门外,可看见院西的苍松翠柏,院东用铁丝围出了一个鸡房,憨态可掬的雏鸡雏鸭飞来飞去。各种鲜美可爱的花花草草、被草本围绕的菜圃和曲径相通的石砌路,勾勒出了一个面积不大,却玲珑别致的小院。——黄哲渊女士的《观象山房》
在这里,芮麟夫妇创办了乾坤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芮麟的《莽苍苍行》、《青岛游记》,黄哲渊的《产妇日记》、《离乱十年》,以及二人主办的《青声月刊》等作品。
这座独立的小黄楼,不仅记录了夫妻二人十载的起居点滴,伴随东南角那两棵芮麟亲自种下的银杏树的枝繁叶茂,也飘出了中国山水的卷卷墨香。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该是青岛”——梁实秋《忆青岛》
青岛作为建城史较短的城市,却能够受到蔡元培、沈从文、巴金、闻一多、郁达夫、老舍等文人墨客的一致赞赏和推崇,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城市美学。
就比如,从百年旧时光中孕育成路的观象二路,就镌刻着那个时代下,这座城市的文艺古韵。
就连分布在观象二路上原本无名无姓的一条巷子,都因着居住在观象二路9号的作家侯修圃,写了《“三楼巷”逸事》,含着5号、7号、9号和11号几个小院儿,得了“三楼巷”的名。
从观象二路1号由俄罗斯建筑师尤利甫仿罗马风格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到山脚下闻名遐迩的青岛第六中学,这条名人们扎堆而居的观象二路,在绿树掩映中,始终散发着它的静谧和曾经的繁华气息。
观象二路七号院子里的芍药、海棠、月季,则在历史深深的足迹里,在悠远的时光长河中,幽静地开着,而后,落下了一地的春华秋实。
时间,最能沉淀出空间的价值。
两三层的小洋房,别有风韵的小庭院,都雕琢着这栋建筑清水黄砖里最独特的“高贵”。
恰恰是以历史和故事,以及展示了特定时期里人文居住风貌的住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宅”。这样的建筑,值得我们用更直接的方式去帮助它抗衡自然与时间的潮湿和侵蚀。
地下室潮渗,不仅危害地下室内的各种器物、设备、与家具,还危害建筑本身。
在地下水、潮气长年累月的侵蚀和破坏下,珍贵的建筑体额内部构造也会被逐一破坏,日积月累,不仅影响居住者的身体健康,更是带来建筑本身之外的价值性破坏。
如此“生动”的建筑,选择了特莱顿电渗透防潮参与到延续未来的生机的行动中。不论是大到镌刻着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建筑年轮,还是小到烙下了人情冷暖的石头足迹, 特莱顿都将为能够去守护它们的基底和根脉而不断努力。